設計與施工一體化需要控制的那些指標
2018-08-07閱讀數:4258
設計階段
概念設計
(1)設計階段根據建筑使用功能、總高度、地質水文條件、設防類別確定結構類型。
(2)考慮豎向荷載、風荷載及地震作用對不同結構體系的受力特點,在設計階段明確各種荷載的傳遞路徑,加強結構關鍵部位和薄弱環節。
(3)確保整體結構的整體性滿足設計要求,確保承載力和剛度均勻分布,避免應力集中或剛度突變。
(4)考慮地基變形對上部結構的影響,進行基礎設計時分析兩者的整體性,上部結構設計時采取強柱弱梁、強剪弱彎措施。
(5)判斷各類結構及構件塑性鉸區可能出現的部位和范圍,設計階段進行防控。
指標控制
(1)軸壓比:控制豎向構件的延性;
(2)剪重比:控制各樓層最小地震剪力,確保結構安全;
(3)剛度比:控制結構豎向規則性,避免豎方向上出現剛度突變;
(4)位移比:控制結構平面規則性,避免因大偏心導致結構扭轉。
(5)位移角:衡量結構變形能力是否滿足設計要求。
(6)周期比:控制結構扭轉效應,減小扭轉對結構的影響。
(7)剛重比:控制結構穩定性,避免結構在風載或地震力的作用出現失穩。
(8)層間受剪承載力比:控制豎向不規則性,避免豎向樓層受剪承載力突變形成薄弱層。
施工階段
鋼筋定位
(1)鋼筋施工按設計尺寸進行加工安裝,現場翻樣時合理考慮主筋的相互位置及避讓關系。
(2)澆筑、振搗混凝土時避免碰撞鋼筋導致移位,如有移位須在混凝土初凝前進行校正。
(3)控制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,合理設置墊塊,沿主筋方向擺放,并檢查墊塊的位置及數量是否準確,施工時設專人巡視檢查。
尺寸把關
(1)按施工圖進行施工放線,控制誤差滿足設計要求,確保構件斷面幾何尺寸和軸線定位線數值準確。
(2)確保模板及其支撐架有足夠的承載力、剛度和穩定性,使用過程中整體性良好,無變形或失穩現象;確保模板支撐基座堅實,抵抗受力變形能力強。
(3)澆筑混凝土時按規范振搗、養護,避免過振或漏振。
裂縫控制
(1)干縮裂縫預防;采用中低熱水泥和粉煤灰水泥;控制水灰比,摻加合適的減水劑;加強早期養護并延長養護時間;在混凝土結構中設置伸縮縫。
(2)塑性收縮裂縫預防:選用干縮值較小早期強度較高的硅酸鹽或普通硅酸鹽水泥;通過調整配合比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;澆筑混凝土前均勻濕潤基層和模板,澆筑完成后及時覆蓋養護,并注意遮陽和防風設施、
(3)沉陷裂縫預防:對松軟土地基進行夯實加固;保證模板強度及剛度滿足要求;結構設置確保地基受力均勻,避免不均勻沉降;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。
(4)溫度裂縫預防:降低水灰比,改善骨料級配,摻加減水緩凝外加劑;降低水化熱,推遲混凝土熱峰時間;控制混凝土溫升,降低澆筑溫度;分層分塊澆筑大體積混凝土,控制溫度應力越大。
本文轉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